尊敬的各位老师,亲爱的同学们:
今天,我很高兴与大家探讨一个令人振奋的话题——文化自信。最近,国产动画电影《哪吒2》全球票房突破百亿,这个数字不仅创造了中国动画的历史,更折射出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的璀璨光芒。这个扎着冲天髻、脚踏风火轮的少年形象,为何能跨越时空引发全球共鸣?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密码与时代启示?
一、破茧成蝶: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创新
《哪吒》的成功绝非偶然。主创团队用四年时间打磨剧本,在保留“混天绫”“乾坤圈”等经典元素的基础上,大胆重构叙事逻辑。当传统神话中“剔骨还父”的悲情少年,蜕变为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的叛逆英雄,这种改编既延续了中华文化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的精神内核,又注入了当代青年打破偏见、追求自我的价值主张。
影片中随处可见的文化基因令人动容:太乙真人的川普方言让神仙形象更接地气,水墨画卷般的山河社稷图再现东方美学意境,哪吒与敖丙“红蓝CP”的设计暗合太极阴阳之道。这种将传统文化符号进行现代化转译的创作智慧,正如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所说:“让文物活起来,关键在于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。”
二、文化觉醒:从“他者叙事”到 “中国表达”的范式转变
回望二十年前,我们的荧幕曾被《花木兰》《功夫熊猫》等 “他者视角”下的中国故事占据。而今,《哪吒》《长安三万里》等作品构建起真正的“东方叙事体系”。这种转变印证了费孝通先生“文化自觉”理论的现实演绎——我们不再简单模仿西方叙事套路,而是以文化主体的姿态重构话语体系。
数据显示,近五年国产电影市场占有率持续保持在60%以上,《流浪地球》开启科幻元年后,《深海》在动画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顶尖水平。这些成就背后,是3万多家动漫企业、200余所高校动画专业的产业支撑,更是当代中国人对本土文化价值认同的集体觉醒。
三、少年担当:在文明长河中书写新的传奇
站在新的历史方位,年轻一代的文化使命格外清晰。敦煌研究院的“数字供养人”项目,让00后通过手机小程序成为壁画的守护者;河南卫视“端午奇妙游”中,水下洛神舞的创作者是平均年龄25岁的青年团队。这些创新实践告诉我们: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,而是需要以青春视角重新解码文明基因。
当我们为哪吒的热血宣言喝彩时,更应思考如何将这种文化自信转化为具体行动。在语文课堂品读《诗经》的比兴之美,在美术课欣赏《千里江山图》的青绿山水,在假期活动中用3D打印技术复原青铜器纹样——这些看似微小的实践,都是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生命力。
同学们,文化自信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。从三星堆黄金面具的考古直播引发全民关注,到汉服爱好者将传统服饰穿进日常生活,再到《原神》游戏让全球玩家领略璃月港的东方韵味,这些文化现象正在重构着年轻一代的认同坐标。正如电影中李靖夫妇对哪吒的期许:“你是谁,只有你自己说了算”。
最后,作为英语老师,我也希望同学们能掌握好英语这一语言工具,不仅为了拓展国际视野,更是为了更有效地讲好中国故事,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。在文明传承的道路上,我们每个人都是持灯者、传薪人。让我们以哪吒般破茧重生的勇气,在传承中创新,在对话中超越,在人类文明的星海中,书写属于我们的东方传奇!
谢谢大家!我的讲话到此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