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敬的老师们,亲爱的同学们:
大家上午好,我是来自高二4班的严格。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“传承中华文化,推动文化自强”
前段时间,李子柒时隔三年首次复出,一条关于非遗漆器的视频吸引了中国网友的眼球。视频中,她依旧身着一袭青绿色的棉麻衣服,漫步在乡村的古朴小路上,历时整整一年的雕漆隐花作品在她身后熠熠生辉,其热度不减当年。从生漆的获取到最后的装饰,从处暑到立冬,她脚踏实地、稳扎稳打,让人在平静中享受中国古调的配乐和恬静画面带来的淡淡的、却满怀力量的文化冲击。这份关注不仅仅是来自对李子柒的喜爱,更是网友们对中国非遗文化新面孔的期待,也是人们在浮躁社会中寻找心灵慰藉的一个最好途径。
2024年是我国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》20周年。多年来,各地文化机构积极创新,共同探索非遗更为有趣的“打开方式”,努力让非遗传承重焕生机。然而,在审美日趋多样化的今天,非遗传承发展面临新的挑战:认识淡薄,人才匮乏,创新乏力等等,那么我们不禁要问:我们究竟要坚守情怀还是创新求变?二者是否可以兼得?
坚守情怀,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琴棋书画诗酒花,它们既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,也契合人们对朴实乡村生活的向往。我们在网络上沉浸式体验打铁花的壮观,那是聚拢的烟火,那是摊开的人间;我们感受湘西赶尸的神秘,那是十万大山间游子回家的路。坚守情怀,是当我们惊叹于《核舟记》的微雕技艺,沉醉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,感慨于古人的精巧构筑时,我们应该试着去碰触它,了解它,学会它,传承它。文化本来就不是什么“高大上”的存在,而是我们触手可及、刻在中国人骨血中的记忆。
创新求变,是龙年春晚《山河诗长安》中李白乘鹤而来,古今对饮,千人齐诵的震撼;是黑神话中“怕甚么山高路远,跟着悟空游山西”的英雄梦;是从青绿画卷中走出来的舞者们的灵动。创新求变是立足当代,聚焦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,让抽象的传统文化在现代重焕生机,走向人们的生活,走进世界的舞台。
听到这里,前面问题的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。我们要在坚守中创新,要在情怀中寻找属于这个时代的印记。
黑格尔说“历史是一堆灰烬,但灰烬深处尚有余温。”我们的文化不仅让国人骄傲,同样也有超越国界的普世价值,给战火中的黎巴嫩公民带来度过黑暗日子的勇气。中华文化是生生不息的根与魂,它会永远在黑夜中璀璨,而我们的责任,是提醒忙碌的人抬头,看看这满头星光璀璨。这些文化魅力也在这个时候被激发,使中国成为东方的发光源,牵动起国内外每个人,吸引每一位偶然遇见它的人。
总而言之,文化传承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。我们都有力量也有责任,让我国的文化伫立于世界文化之林,使它开枝散叶,蔚然繁茂,绽放光彩。
我的讲话到此结束,谢谢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