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化”生活于乐“学” | 大桥国际部2024年暑期化学实验实践

发布时间:2024-10-10     浏览次数:710

    化学是在原子、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、结构、性质、变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,国际部化学紧紧围绕“从生活中来,到生活中去”的宗旨开展日常教学,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、原理和观念,并运用习得的化学观念和思想解决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问题,让学生学习源于人类生活、服务于人类的化学,认识化学科学发展对人类生活的贡献和作用,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崇尚科学的志向。

    暑期,准高一的同学们自己动手设计并开展了“生活中的化学”小实验,基于已学的化学知识,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了实验验证、科学探索、合理应用,拍摄并制作了精美的实验小视频,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。

    一些同学验证了醋酸与碳酸钙或碳酸氢钠的反应,选用鸡蛋或小苏打和白醋进行了实验,并用气球和燃烧的小木条验证了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。也有一些同学基于同样的原理,自制了气泡水。

    毕雨佳、钱宇恒同学验证了铜丝与氧气、醋酸的反应,见证了铜丝的“红与黑”。

    柯雯馨同学探索了过饱和溶液的形成与验证其不稳定性,使用白醋与小苏打制备了醋酸钠,在加热的条件下不断往水中加入醋酸钠溶解,冷却静置最终形成了过饱和溶液。这样的溶液在外界微小的干扰下就会析出大量的溶质,达到“滴水成冰”的效果。

    包馨文同学运用了溶液的相关知识制作了冰吊坠项链,食盐的溶解降低了水的凝固点,导致了冰融化,而溶解的过程使得环境温度降低,水又结成了冰。

    黄浦红日、钱紫菡同学设计了高锰酸钾与维生素C的实验,看到溶液从紫色变为棕色最后变为无色的过程,验证了抗坏血酸的还原性。

    陈俊睿、匡煜铭、薛逸晨、赵心喆、郑亦可等同学基于花青素遇到酸碱性溶液变色的原理,使用紫甘蓝、桑葚等自制了酸碱指示剂,用以测定不同溶液的酸碱性。

    周栩帆同学运用甘油和酒精对于污渍、油墨的高溶解性,使用开塞露和消毒酒精有效去除了衣服上的污渍与油墨,实用性强。

    张栩畅等同学运用有机物的燃烧制作了隐形墨水。

    学生只有通过自主、合作、探索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,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获取化学学科知识,体验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,运用化学特征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,认同和践行化学学习价值追求。我们期待同学们更为精彩的成果,在国际化的舞台上大放异彩!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文:马凤娇

    编辑:吕静益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学前街校区:学前街38号    菱湖校区:菱湖大道9号(菱湖大道与具区路交叉路口)    电话: 0510-81896789
    Copyright@2025 九游官方网页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推荐使用IE8以上版本1024×768分辨率浏览本站  苏ICP备08007198号-1